共读一本书同筑教育梦
——记教师共读《小脑袋,大问题》活动
腹 有 诗 书 气 自 华
最 是 书 香 能 致 远
读 书 是 一 种 品 质
是 一 种 职 责
是 一 种 情 怀
亦 是 一 种 境 界
共读·萌芽
书籍介绍
书名:《小脑袋 大问题——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高水平提问》
作者:(美)贾尼斯·斯特拉瑟,莉萨·穆夫森·布雷森
译者:孟晨
什么是高水平问题?高水平问题,是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回答的开放式问题,是在不主导幼儿游戏的前提下启发幼儿深入游戏和探索的问题,是促使幼儿进行批判性思考、想象、评价及创造的问题,是在适当的时机与幼儿进行有意义对话的问题。
领读计划
本次共读活动由张艳副园长召集,携手领读人进行《小脑袋,大问题》一书的共读活动。通过小组共研、沙龙分享、自主阅读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阅读,在良好的读书氛围中,专注阅读,认真记录,获得专业知识,感悟读书乐趣。
4月初,领队团队初具雏形,敲定本学期共读活动书目《小脑袋,大问题》。
5月,领读团队相聚云端,了解本书的基本情况,共同商议共读章节,探讨共读方案。
学期伊始,招募对本书籍感兴趣的教师,共读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领读人说
张老师:《小脑袋,大问题》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一个话题“什么是高质量提问?”,有效地提问能够激发幼儿深入的学习与思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重要的互动方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老师常常会因为有价值的提问而感到苦恼。而《小脑袋,大问题》便是专为幼儿教师提出高水平问题而准备的实践指导类用书。它依据布鲁姆分类法,结合大量的师幼互动实例,阐述了如何在区域活动、一日常规环节以及其他时机提出高水平问题,以更加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和思考。作为幼儿教师的一本常备的“案头书”,这本书可以更好地利用提问去促进师幼互动。
胡老师:《小脑袋,大问题》是专为幼儿教师提出高水平问题而准备的实践指导类用书。本书的亮点和最具实操性的内容为每章节内容的最后都会根据问题的不同层级,提供相应的案例说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每一个问题的级别层次。
史老师:《小脑袋,大问题》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书,书中用布鲁姆分类法解释教育中的诸多现象和问题。我们教师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能理解布鲁姆分类法对于提问的价值,本书还可以帮助我们掌握高水平提问的技巧,学会基于观察和指导后的高质量提问可以如何进行。
沈老师:《小脑袋,大问题》聚焦于如何将高水平问题与师幼的多种互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括在教室中的活动区、一日常规的其他环节、其他学习机会等出现时的使用问题。 书中的理念源于布鲁姆分类法,结合教师同幼儿接触时获得的丰富经验,向我们阐述了多种清晰的、实用的技巧和策略。
李老师:掌握高水平提问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向幼儿提问题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熟悉孩子,全面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经验和能力,才能选择适宜水平的提问来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学习。
共享·花开
本次共读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进行,由领读人带领,分别对书中的部分章节进行针对性地解读、探讨。帮助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学会如何有效提问,激发幼儿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增强师幼之间的互动性。
笔记大公开 花式阅读
每一次看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及时记录才能长久保存信息。读书笔记是教师对书中知识的积累,记忆的加深,知识的内化。领读人胡清清老师鼓励老师们共享读书笔记,相互学习。在共享中正态度、学方法、获新知;在共享中知游戏、转理念、明方向。
案例深剖析 各抒己见
实践出真知。领读人史晓惠老师通过书中案例梳理布鲁姆分类法的层次,带领老师们学习如何运用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和学习。在此基础上,结合身边案例的实际,基于观察的运用、分析,预设活动前、中、后的问题,深究背后的价值。让我们看到教师放手、观察的背后是理念的提升、专业的支持以及智慧的呈现。
线上精研讨 思维碰撞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经过自主阅读,领读人沈晓红老师召集老师们相约QQ群,进行了线上沙龙,多位老师做了线上阅读与思考的共享。有的从日常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动作、语言入手,解读幼儿行为;有的则是采访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在家行为表现,结合在园生活一并分析……这些真实的、鲜活的经验让共读者们看到:理论学习一定要回归到实际,那么阅读才显得更加有价值。分享过程中,他人的案例剖析也给老师们提供了新的启迪。
朗朗读书声 读之有道
领读人李文瑜老师制作了朗读音频,利用贯穿全书的布鲁姆分类法对日常工作中进行再分类和二次梳理,让教师在阅读的时候更清晰地理解每一个问题的级别层次,思考不同提问方式带来的不同提问效果。让共读人们面对面,心贴心,更近距离的听取章节内容,在聆听中感悟与收获。同时发动教师们相聚云端,发表金句感悟,共赴美好书林。
共鸣·收获
共读路上,我们看到了……
什么是高水平提问?
高水平提问的方法与策略
共读路上,我们悟到了……
观察——看见儿童
观察儿童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关键,保持观察,解读儿童兴趣,找准问题时机,提出好问题是儿童发展的前提条件。
感知——支持儿童
支持儿童的深度学习,通过问题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再进行进一步的开放性提问,通过提供支持性材料为幼儿提供操作、感知的机会,提高思维能力。
回顾——为了儿童
提出好问题是一个积累和练习的过程。通过记录问题进行二次分类,剖析问题目的、类型、是否恰当等深度思考,在反思中不断梳理自己的经验,促进提问水平的提升。
高丽丽(任教2年):教师在游戏和活动中向幼儿提出高水平问题,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是高质量师幼互动的一种方式。然而向幼儿提出高水平问题,对我们新上岗的教师来说并非易事。对于幼儿来说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幼儿教师为了提出高水平问题,该做哪些准备工作?这样的高水平问题应该在什么时机提出?这些都是我们当下需要解决的。《小脑袋,大问题》的共读活动恰恰为我们新教师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指导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师幼互动,促进了我们对幼儿深度学习的高水平提问的认识。让我们也知道了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了解幼儿的经验,同时通过问题支持幼儿进一步的学习发展,让活动能够更加深入。
凌秦怿(任教5年):我们都知道,有效地提问能够激发幼儿深入地学习与思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重要的互动方式。如何与幼儿互动,向幼儿有效提问呢?在拜读了《小脑袋,大问题》这本书之后,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奥秘。同时,这本书也帮助老师们一起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学习如何提问,帮助老师们解决因为幼儿一直问“为什么”而苦恼。在《小脑袋,大问题》中提到了布鲁姆分类法,这是一种对思维、理解和学习进行分类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帮助老师们运用高水平问题为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思考并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想法,从而使得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阮老师(任教17年):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机为幼儿的进一步发展抛出发展适宜的问题并提供支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我也发现高水平问题是—剂催化剂,能直接帮助幼儿延伸游戏的情节,并影响活动的导向。在今后组织幼儿开展活动和学习时要有目标的开展实施,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孩子们所想、孩子们所为,充分运用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和学习,做好引领者和积极的聆听者等角色。并以此为起点,有机地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在理论和实践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本次小班教师共读一本书活动,让读书不再是一个人的旅行。我们将书中的先进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润物细无声,
做孩子细心的观察者、
做孩子耐心的引导者、
做孩子热心的参与者,
开心游戏、快乐成长,
我们一直在努力
......
- 上一篇:共读 悦享 同成长
- 下一篇:课题促发展 研究伴成